山東霍爾德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全國熱線:400-800-5896
公司地址: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金馬路1號歐龍科技園
文章來源:霍爾德電子 發布時間:2024-04-08 11:00:01 瀏覽次數:274次
河湖生態系統的平衡是水體維持自己能力的根源。然而隨著人類社會的高速發展,大量的工業廢水、生活污水以及農業面源污染物不斷進入水體并沉積在河湖底泥中,導致河湖水質持續惡化。水生態系統被破壞,水體喪失了自凈能力,水體中有機碳、氮污染物以及含磷化合物的負荷不斷加大。有機物分解會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氣,水體中的金屬離子與硫離子形成了硫化亞鐵、硫化錳等化合物,在懸浮顆粒的吸附下致使水體變黑。有機物腐敗會產生氨、硫化氫等惡臭氣體,致使水體變臭。另外,在一系列物理、化學和生物的作用下,底泥中的污染物再懸浮,并持續不斷地向河湖水體中釋放,導致河湖水體反復惡化,因此形成了黑臭水體。那城市黑臭水體如何治理呢?
一、技術選擇原則
城市黑臭水體整治技術的選擇應遵循“適用性、綜合性、經濟性、長效性和安全性”等原則。
1.適用性
地域特征及水體的環境條件將直接影響黑臭水體治理的難度和工程量,需要根據水體黑臭程度、污染原因和整治階段目標的不同,有針對性地選擇適用的技術方法及組合。
2.綜合性
城市黑臭水體通常具有成因復雜、影響因素眾多的特點,其整治技術也應具有綜合性、全面性。需系統考慮不同技術措施的組合,多措并舉、多管齊下,實現黑臭水體的整治。
3.經濟性
對擬選擇的整治方案進行技術經濟比選,確保技術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4.長效性
黑臭水體通常具有季節性、易復發等特點,因此整治方案既要滿足近期消除黑臭的目標,也要兼顧遠期水質進一步改善和水質穩定達標。
5.安全性
審慎采取投加化學藥劑和生物制劑等治理技術,強化技術安全性評估,避免對水環境和水生態造成不利影響和二次污染;采用曝氣增氧等措施要防范氣溶膠所引發的公眾健康風險和噪音擾民等問題。
二、控源截污技術
1.截污納管
從源頭控制污水向城市水體排放,主要用于城市水體沿岸污水排放口、分流制雨水管道初期雨水或旱流水排放口、合流制污水系統沿岸排放口等永久性工程治理。
2.面源控制
主要用于城市初期雨水、冰雪融水、畜禽養殖污水、地表固體廢棄物等污染源的控制與治理。
三、內源治理技術
1.垃圾清理
2.生物殘體及漂浮物清理
3.清淤疏浚
四、生態修復技術
1.岸帶修復
采取植草溝、生態護岸、透水磚等形式,對原有硬化河岸(湖岸)進行改造,通過恢復岸線和水體的自然凈化功能,強化水體的污染治理效果;需進行植物收割的,應選定合適的季節。
2.生態凈化
主要采用人工濕地、生態浮島、水生植物種植等技術方法,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生態系統有效去除水體中的有機物、氮、磷等污染物;綜合考慮水質凈化、景觀提升與植物的氣候適應性,盡量采用凈化效果好的本地物種,并關注其在水體中的空間布局與搭配;需進行植物收割的,應選定合適的季節。
3.人工增氧
主要采用跌水、噴泉、射流,以及其他各類曝氣形式有效提升水體的溶解氧水平;通過合理設計,實現人工增氧的同時,輔助提升水體流動性能;射流和噴泉的水柱噴射高度不宜超過 1 米,否則容易形成氣溶膠或水霧,對周邊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
五、其他治理措施
1.活水循環
通過設置提升泵站、水系合理連通、利用風力或太陽能等方式,實現水體流動;非雨季時可利用水體周邊的雨水泵站或雨水管道作為回水系統;應關注循環水出水口設置,以降低循環出水對河床或湖底的沖刷。
2.清水補給
利用城市再生水、城市雨洪水、清潔地表水等作為城市水體的補充水源,增加水體流動性和環境容量。
3.就地處理
采用物理、化學或生化處理方法,選用占地面積小,簡便易行,運行成本較低的裝置,達到快速去除水中的污染物的目的;臨時性治理措施需考慮后期綠化或道路恢復,長期治理措施需考慮與周邊景觀的有效融合。
4.旁路治理
在水體周邊區域設置適宜的處理設施,從污染最嚴重的區段抽取河水,經處理設施凈化后,排放至另一端,實現水體的凈化和循環流動;臨時性治理措施需考慮后期綠化或道路恢復,長期治理措施需考慮與周邊景觀的有效融合。
以上就是關于黑臭水體的介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